下一场支付战争支付宝和微信均已在卡组织方向展开探索和实践
近期发布的阿里巴巴财报透露出一个有趣的信息:阿里本地生活业务板块,食品外卖的新增消费者中有40%来自支付宝。结合两个月前支付宝Slogan由“支付就用支付宝”更新为“让生活更简单”的动作,阿里是在暗示支付宝“全球最大的数字生活开放平台” 的新战略已取得小小的成绩。
支付宝不再强调自己在金融或者支付领域的成绩,转而开始为本地生活的成绩而确幸,流量上也将优质入口更多的提供给口碑、外卖、政务等内容。而另一厢,微信支付在“分付”试水之后,再也没有新的动作。
阿里和腾讯之间的支付战争似乎终结了。经历了几番大战之后,似乎支付宝和微信都已认可当前的市场格局,支付宝下场本地生活去帮口碑和饿了么一起干美团,微信则将目光投向直播、短视频等杀时间的内容对抗头条。
但对于阿里数字经济体的而言,支付的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核心电商。如果做不到国内数字支付的老大,支付宝就更做不到全球最大数字生活开放平台。
有时候,战场的宁静只是双方在积蓄下一场战争的力量。
01 支付战争背后真正的大佬
“如果银行不改变,那我们就改变银行”。
当马云喊出这句豪言壮语的时候,已是把银行推到了支付宝的对立面去了。但殊不知,支付宝的之所能支付,就是靠着银行这个传统的体系。因为人们用来支付的钱,首先都是放在银行里的。如果没有银行发出去的一张张银行卡,支付宝甚至都不会有诞生的机会。
当支付宝和微信垄断了支付市场后,表面上的结果是银行离不开他俩,因为银行发出的卡只有绑在支付宝、微信上才能用起来,银行才能更好的揽储、放贷和收手续费。
事实上,支付宝、微信更加离不了银行。余额宝、理财通里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于银行卡,给花呗还款,也绕不开银行。银行们对支付宝、微信支付的费率政策调整或资源投入的倾斜,足以改变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之间的平衡。银行,才是有实力左右支付战局的大佬。
如何争取到银行的支持,获得在费率、资源上的倾斜,将是改变支付宝和微信之间市场格局的关键。但是支付宝、微信支付垄断了支付渠道之后,进入了银行的核心业务:存款和贷款。支付账户余额、余额宝、理财通、花呗、借呗、分付,以及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支付宝和微信已经与银行们的业务发生了正面冲突,甚至引起了监管的关注。
面对来抢生意的支付宝和微信,银行并没有理由全力支持哪一家,银行并不想上演农夫与蛇的故事。流量上的合作固然可以搞定两三家银行,却没法满足其他银行。当银行作为一个整体时,对支付宝、微信的态度更多是防范和抵触。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银行和支付宝、微信之间时,会发现,有一种模式可以调和两方的紧张关系,使支付平台获得银行的普遍支持。这种模式叫“卡组织”。而境外和境内的卡组织,又正在走向不同的方向。
02 世界上的卡组织
“卡组织”是舶来概念,可以理解为银行卡的联合组织。世界上主要的卡组织有美国的VISA、万事达、运通,日本的JCB等,中国也有自己的卡组织银联。你所持有的银行卡基本都会印上述某一家卡组织的标志。
卡组织主要是解决商业银行间支付结算网络不连通的问题,通过卡组织一个节点与所有银行连接,使得任意一家银行均可通过卡组织向其他银行发起交易请求,完成跨行交易,商户只要接入任何一家银行的支付系统,即可受理所有银行的银行卡。
卡组织是现代支付得以发展起来的关键创新,应当称得上金融行业最早的开放式平台,连接了消费者、商户和银行。在这个平台中,商户支付交易手续费,由卡组织和银行分享。对银行利益的促进,是卡组织模式运转起来的关键。
卡组织模式下,银行为直接资金方,客户即是卡组织的,更是银行的。银行除了商户交易手续费外,还可获得分期收益并对客交叉营销的机会。卡组织使银行卡的使用便捷程度大大提升,并构建了向商户收费的商业模式,使得商业银行发放消费信贷的难度大大降低。应当说,卡组织支撑起了银行零售业务的繁荣。也因此,卡组织通常会获得商业银行的一致支持,而卡组织的股东也多来自银行。
卡组织的运作需要一套规则划分参与者的责任,其中最关键的当属“谁的品牌谁清算“规则。谁的品牌谁清算,也即哪家卡组织的卡的交易,必须送交该卡组织处理,维护这一规则是卡组织的核心权力。
为了维护“谁的品牌谁清算“规则,卡组织发明了“特约商户”的概念。商户只有加入某个卡组织的网络,才能受理该卡组织品牌的卡。接入收单机构的商户都被归属到对应卡组织的网络内,收单机构需将该商户的银行卡交易按卡组织品牌送交对应的卡组织处理,绕过卡组织直接送给发卡银行或者送给其他卡组织,收单机构将遭到卡组织暴击式的重罚。
“谁的品牌谁清算“规则使得卡组织可依靠网络内的商户形成壁垒,商户越多,卡片越好用,规模效应发挥威力,逐步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这也是世界上VISA、万事达几乎垄断全球市场的主要原因。卡组织负责的清算系统,也发展成为一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基础设施,受到各国政府的强力监管。
“谁的品牌谁清算“规则的形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境外各国未必都建有统一的清算基础设施,必须卡组织自行完成清算。二是以此才能保证卡组织自动化地收到足额手续费(卡组织的收入在清算时直接收取)。而在中国,随着清算系统顶层设计的完成与支付载体的数字化,这两个原因都在逐步消失,中国的卡组织有望走出不一样的方向。
03 中国卡组织的新方向
在中国的金融监管语境中,“卡组织“叫做”银行卡清算机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背后的财付通叫做支付机构,支付机构不能从事清算业务。
境内银行卡清算机构主要受到《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国发〔2015〕22号)以及《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2016〕 第 2 号)两个文件的约束。从《决定》看,中国采纳了“谁的品牌谁清算“规则,规定卡组织“授权发行和受理本银行卡清算机构品牌的银行卡,并为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提供其品牌银行卡的机构间交易处理服务”。
但是,在《办法》中却没有提及“谁的品牌谁清算”规则,《办法》更多是强调银行卡清算涉及国家金融安全,交易必须在境内处理等。而从《办法》颁布后金融监管领域的一系列举措看,中国监管层似乎在有意识地设计一条不同的道路:将清算职能与卡组织松绑,推进清算业务的基础设施化。
近年来境内支付领域最大的事件之一是伴随“断直连”的网联成立。网联作为清算机构,并不是卡组织,却可以无障碍的处理其他卡组织的卡的交易。事实上,境内实际运营中的卡组织仅有银联一家,网联处理的交易自然是以银联卡为主的,2019年网联的清算金额已是银联的1.5倍。
将清算机构与卡组织分离开来显然是符合监管诉求的。因为清算属于金融基础设施的范畴,金融数据、系统稳定均事关重大,需要高强度的监管。清算机构过多,会增加监管难度,也容易引起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清算本来是为卡交易服务,促成交易是目的,清算是工具。说到底,卡组织的核心业务是帮助商业银行获客,通过品牌、场景、模式设计等帮助银行发出银行卡来,让卡用起来,以支持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尤其是通过信用卡把消费信贷做起来。
也因此,卡组织有能力撬动商业银行向卡组织的渠道和网络投放资金。仅以信用卡计算,2019年中国境内授信总额已达17.37 万亿元,年交易金额超过30万亿。如此规模的资金和配套的市场资源,足以改变支付市场的格局。
脱离了清算职能,卡组织成为纯粹的服务银行获客的机构,理论上可不设置数量限制,甚至可以鼓励更多的卡组织进来,以增加银行获客的渠道和选择。而无需建设清算系统,卡组织成为一种轻资产模式,也便于更多机构进入。
金融业务是支付宝和微信用户粘性的重要抓手,但是在金融领域的扩展已经引起了监管的关注,继续深入开展金融业务,势必遇到更大的监管压力。在清算机构与卡组织分离的背景下,支付宝、微信则有机会在监管框架内成为卡组织,在较少介入金融业务且不触碰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将银行资金和资源引入自身平台。
事实上,支付宝和微信均已在卡组织方向展开探索和实践。
04 支付宝与微信的卡组织探索
2018年,监管层对花呗高杠杆的关注,不仅使得花呗的运营主体重庆蚂蚁小微小贷火速增资60亿,还推动了花呗对资金方的开放。众多中小银行以联合贷款的方式向花呗提供资金,支付宝则提供花呗获客、受理商户和还款催收等服务。
花呗开放的模式已非常接近卡组织的运作模式,“花呗”起到的作用与“VISA、万事达、银联”这些卡组织的作用类似,甚至超出了卡组织的作用,因为花呗同时提供了信用、还款等服务。银行通过花呗放贷更容易,但是和客户之间的联系也被花呗隔开了。
尽管支付宝不能通过清算来向银行收取费用,但是数字支付却提供了另外一条不依赖清算而向银行主张费用的方式。因为花呗只能通过支付宝使用,不存在绑定到微信或者用实体卡而绕开支付宝的进行交易的情况。银行通过花呗投放的资金,一分一毛都被支付宝了解的清清楚楚。银行无法像对待银联一样,把银联卡交易送给其他机构处理而不被银联所知。
花呗开放模式起初被广泛质疑,银行资金的进入更加坐实其就是信用卡,但花呗却不遵守信用卡管理的规定,远程开户、个人信息搜集等均与监管规定不符。但是如今,已经有更多中大型银行加入花呗资金方,甚至包括六大国有银行之一的邮储银行。邮储银行还在银行侧对花呗进行了包装,上线了“邮储花呗”,从邮储渠道为花呗导流,以使得更多花呗用户使用邮储的资金。邮储花呗使得花呗客户与银行之间保持了联系,更加接近卡组织模式下的各方关系。
支付宝经营花呗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一个难关是信用,依靠大数据建立起来的芝麻信用,也经历过不良率高企的阶段。第二个难关是商户规模,好在阿里电商体系为商户接入打了很好的基础,又随着移动支付将花呗延及线下实体店。如今,花呗的商户规模应当已接近对日常消费场景的全覆盖。在拼多多等应用的支付页,甚至可以看到独立于支付宝的花呗支付选项。
微信支付是那个抄作业的选手,条码支付、理财通都抄的不错,但是花呗却是抄不好的,因为信用支付需要商户支付更高的手续费,才能弥补资金成本,这需要强大的场景掌控能力和运营能力,这些都是腾讯不具备的。
抄不了花呗,但是微信也没闲着。在微信的信用卡还款板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办卡入口,这个入口目前只可以办一张叫做“微加信用卡”的卡。据说,发行微加信用卡的银行,不仅要满足微信对于卡面、绑卡引导、信用卡账单接口等要求,银行还需要将该卡的收入向微信分成。信用卡账单接口的开放,保障微信可掌握该卡的交易情况,向银行主张费用。直接分享信用卡交易收益,这已经不是传统联名卡的玩法,更像是卡组织向银行的收费模式。
微加信用卡的好处是腾讯不必再去经营商户网络,可以直接在银联经营的信用卡商户中使用。不便之处就是必须遵守信用卡管理的规定,远程实时开户做不了,各环节受制于银行自身,体验上与花呗差了一大截。想必也是因此,腾讯并未给微加信用卡大规模引流,而是推出了体验更好的分付。但是分付没有商户手续费的支持,只能选择向用户收费。从目前看,分付扑街的概率很大,如果分付扑街,腾讯或许会将微加信用卡升级成对抗花呗的产品。
支付宝和微信在卡组织层面的探索,即发挥了卡组织模式的优势,也在产品形态上实现了对传统卡组织的超越,或许,这恰恰就是数字化卡组织应有的样子。
05 结语
卡组织模式,银行仍是直接的金融服务提供者,不增加金融中介和中间成本,最终会带来商户交易手续费以及用户分期手续费的降低。随着清算职能基础设施化与商户的互联互通,聚焦于为银行提供获客服务的卡组织,显然更加符合监管的导向。
卡组织的运作模式与互联网平台的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向C端免费,向B端收费。卡组织和银行补贴用户办卡,向商户收取的手续费。这与外卖、电商等平台用优惠吸引客户,向商户收取交易佣金,甚至引发商户与平台矛盾如出一辙。作为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都深谙这套经营方式,而卡组织属于2B(此B为Bank),又与产业互联网的方向一致。
支付宝、微信支付由支付机构向卡组织进化,上符合监管导向、中顺应产业趋势、下有助于取得竞争优势。在支付的战场上,开启一场新战争的理由已经具备,剩下所需要的可能就是待点燃的导火索了。